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主办    投稿邮箱:204151826@qq.com    cngxkj@126.com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黑龙江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技论坛 > 正文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双碳”工作 ——“绿色低碳绩效评估管理”课题专家论证会在沛县经开区召开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22-09-20
                              

       9月17日,“绿色低碳绩效评估管理”课题论证会在江苏省沛县经济开发区召开,工作组专家一致讨论通过,并形成论证会专家意见,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和《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文、中科院过程所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曹宏斌,以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枣庄市委政研室、日照港集团、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态环境科学专委会等单位负责人参与本次活动。沛县政府、沛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沛县相关部门及开发区企业代表等50余人出席研讨活动。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刘玉兰理事长在致辞中提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并将绿色低碳视为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时代建设的重要诉求。“绿色低碳绩效评估”课题和《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充分发挥了生产力促进组织在科技创新中推动和引领作用,并期待研究成果能为各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侯立安院士在“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战略”报告中指出:“当前污水处理厂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1.57%,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转型迫在眉睫,绿色低碳膜分离技术将成为支撑水处理行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他建议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加快碳排放核算,倒逼水处理行业技术升级,推进污水处理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大力发展低碳零碳水处理技术,建设前瞻性的智慧水厂,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高翔院士在“‘双碳’战略下亟需加快能源系统和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报告中指出:工业园区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对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工业领域要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他还特别强调:数字化时代,智慧能源系统技术广泛应用,未来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必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今后的智慧能源系统能实现“能源大脑”的功能,通过理论模型推演,结合大数据分析,为能源系统的高效清洁运行提供决策支撑。

       据工作组负责人介绍,“绿色低碳绩效评估管理”课题是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中科院等相关机构指导下,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态环境科学专委会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共同设立。课题依托国家级高端科技资源对我国典型性园区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园区减污降碳和绿色低碳发展解决方案,研究制定“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发布《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标准。通过调研评估,总结发现园区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成功经验,统筹高级智力资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服务,推动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形成典型性示范性研究成果,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双碳”工作。

       据了解,目前,《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在编制中,指标体系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编写技术规范、绿色低碳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规范等核心指标。标准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态环境科学专委会牵头起草,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江苏沛县经济开发区等单位参与课题研究和标准编制工作。(记者 张弘)

上一篇:发明创新 引领未来 ——第26届全国发明展览会
下一篇: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六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将于11月25日-27日在杭州举办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或“来源:中国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所有,未经本社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社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或“来源:中国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高新科技》杂志或中国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