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主办    投稿邮箱:204151826@qq.com    cngxkj@126.com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内蒙古 黑龙江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科技与文化 > 正文

烟花:一场持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式浪漫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周乾 时间:2022-02-25


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烟花表演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异彩纷呈的烟花表演,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式的浪漫”。烟花又名烟火、焰火、礼花等,由火药中掺入适当的药剂制成,燃烧时可产生声、光、色等效果。我国烟花制作历史悠久。南宋文人周密所撰《武林旧事》卷二所载“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效宣和盛际”,可反映我国至少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就有烟花了。波斯(今伊朗)商人阿克巴尔于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所撰《中国纪行》第一章“去往中国之路”载有:“这个国家里老少都会做火药。烟火、爆竹是很普通的东西”。易知至少在明代,我国就已是烟花大国。不仅如此,我国古代烟花制作技术精湛,燃放效果唯美,令世界惊叹。

  从烟花制作技艺角度而言,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所撰《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三章对明朝的烟花技术做了评价:“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模仿”。

  事实上,我国明清时期的烟花制作技艺极其高超。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其“配烟火戏剧”部分,记载了二十余种烟花的配比。利用硝石(硝酸钾)、硫磺、木炭等药剂的不同比例组合,使得混合物的燃烧速度、爆炸性能各有不同,可形成不同特色的烟花。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1719—1805年)撰写的《火戏略》一书,对烟花原料的提取、药剂的配合、燃放技巧等内容,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读。如书中“衣浆”部分,记载了掺入不同的材料,可呈现不同的火焰色彩:“棉花屑光则紫,铜青之光青,银硃之光红,铅粉之光白,雄精之光黄,松煤之光黑”。其中,“棉花屑”是指棉花衣硫液浆;“铜青”是指铜器表面的绿色物,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银硃”为人工制成的赤色硫化汞;雄精即雄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松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有了上述材料的掺入,才有了烟花的绚丽多彩。

  烟花在燃放时,不仅可呈现多彩的火焰,还可在空中形成丰富的图案,这也是我国传统烟花文化的一大特色。当时来华传教士或使者所撰的回忆录中,对此多有记载。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所撰《中国新史》第六章“中国人的礼节、典仪和节日”,记录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元宵节晚上的烟花:“似舟,似塔,似鱼,似龙,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种令人惊奇的烟火”。苏格兰旅行家约翰·贝尔所撰《从圣彼得堡到北京旅行记(1719—1722年)》第十一章记录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元宵节期间,圆明园畅春园燃放烟花的图案:“一枚烟花弹飞入空中,迸发成无数盏点亮的灯笼,色彩纷呈的烟花在半空中散开,形成一幅绝妙的画面”。而朝鲜文学家朴趾源所撰《热河日记》中卷四之“山庄杂记”,则描述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中旬,他在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看到的“梅花炮”烟花时的情景:“万炮齐发,天空中犹如出现朵朵盛开的梅花;形态各异的飞鸟出现在空中,或飞翔,或啄羽,或逐蝶,或衔果;随后空中又有各种神佛造型,或乘舟,或驾鹤,或负剑,或擎葫等,令人目不暇接”。

  对中国烟花燃放效果的盛赞,亦多见于多位来华人员的回忆录。《中国新史》第六章用“发誓说那是天然的东西而非仿造”一语,来形容栩栩如生的仿葡萄藤火焰造型。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所撰《清廷十三年》第十一章描述了某年新年,他受康熙皇帝邀请,在畅春园观看烟花表演的场景,并用“所有被邀请的欧洲人,从来没有在他们自己国家看过如此好看的东西”来形容他的感受。乾隆年间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巴罗所撰《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第五章回顾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中旬,他们在热河观看烟花表演的场景,并表达了赞美之情。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优秀的烟花文化,为人所称颂。不仅如此,其中包含的物理、化学等知识,以及古代工匠精湛的制作技艺,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上一篇:来新文化地标 赏千余件“中华瑰宝”
下一篇:一本数学书 为《西游记》玉华州铁匠证清白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或“来源:中国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所有,未经本社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社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或“来源:中国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高新科技》杂志或中国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百家号